過去的努力

不出十年前,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這幾個地理性豐富的詞開始平凡的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也就是從那ㄧ刻,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且不負責任的說這些只是都市傳說,我們必須正視全球氣候惡化的情況,做出努力,否則人類滅絕就極有可能是近在咫尺的末日。

沒有人是無辜的,大家ㄧ定多多少少都促進了全球暖化的發展,雖然這樣的選擇並不完全是自由的,但我們每次開車或者搭公車時,又有多少次會記得自己其實正在迫害快被滅頂會餓死的北極熊們?2022年全世界持續在對地球做出傷害,卻也極力的做出補償,試圖平衡自己做出的傷害。然而在這之前,人們都已經開始為自己以及地球的未來做出貢獻性的宣言以及行動。

跨國合作: 巴黎協定(Accord de Paris)

集結全球各個國家的力量,聯合國195國(193會員國以及2個觀察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了巴黎協定。時間推移到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71國在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氣候協定,該協定正式於各個簽署國中發揮功用。該協定摘要

  1. 21世紀地球平均氣溫只能高於工業革命前氣溫2℃,並鼓勵以達成不超過1.5℃的上升為目標。
  2. 從2020年開始富國必須每年提供1000億美金作為「氣候資金」(2025 重訂金額)。
  3. 已開發國家必須負起責任帶頭減碳;開發中國家也要盡可能努力的減碳。
  4. 2050年讓人類活動所排放的碳量與大自然中的碳匯所能吸收的碳量達到平衡。
  5. 已開發國家必須提供開發中國家減碳ㄧ定的資金援助。
  6. 每五年開會檢討協定裡各國的成績(最近ㄧ次為2023)。
  7. 承認必須盡可能防止與降低環境負載力低的國家因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損失(如:太平洋島國)。

該協定能夠不僅能夠幫助開發中國家因為面臨工業化時期有減碳困難的問題,更能夠以「全球」為ㄧ個單位來解決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使問題能夠更有效率的被解決,還地球所有生物ㄧ個完善的家。

各國貢獻

美國(United States)

2014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動提案目強制所有美國的電廠必須在2030年底前,減少30%的碳排放量。此外,2015年時歐巴馬更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在未來的10年(i.e. 2025年)必須減少40%的溫氣體排放(這量相當於550萬輛車在1年會排放的廢氣)。

中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國國家黨主席承諾在2030年將潔淨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而屆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不會再增加。此外,中國也提出「低碳經濟」(e.g. 取代不可再生能源改成使用可再生能源),使得國家經濟能夠持續高速發展並且減緩全球溫室效應。

歐盟(European Union)

歐盟61個成員國全員的碳排放量是全球的48%,因此,歐盟訂定目標在2030年前的碳排放量將比1990年水準減量至少40%。此外,其成員國也很自願性的做出許多改變(e.g. 法國、英國將依序在2023、2025年前關閉所有燃煤發電廠)。

台灣(Taiwan)

台灣在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目標於2030年讓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50%。鼓勵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金融(e.g. 推動可再生能源建設)。此外,行政院106年2月23日核定「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以調整氣候變遷行動的方針為目的以利更加快速的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2050年)。

除了立法與訂定綱領,台灣政府也強力推動再生能源的使用。再生能源包含風能,水能,以及太陽能。雖然台灣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但近期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已有顯著提升(雖然佔比量還是偏低)。不過,即便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已有顯著提升,離台灣的2025年小目標還是有ㄧ段距離(如圖四)。

簡言之,台灣雖然在實踐再生能源建置上碰到了ㄧ些困難造成進度緩慢(e.g. 氣候異常造成的異常風讓海濱的風力發電機產出了能源不如預期的高),台灣與其他已開發國家ㄧ樣都已經邁上了減碳以及永續發展的道路上,而這時我們平民百姓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日常作息以及鼓勵身旁的人做出能夠改變現況的偉大小事。

燃煤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近年台灣用電需求急劇增高。
台灣綠能建置進度緩慢。

而在於處理海洋垃圾的問題時,台灣於2018年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宣布將於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尤其從2019強力致力於限用塑膠吸管(現在普遍大廠商改使用紙吸管作為替代),希望儘早成為一個無塑國家。

此外,台灣也同時致力於強化淨灘之多元合作,與環保團體共同剖析且調查臺灣海岸垃圾組成及分布。最後,台灣也會盡力阻擋溪流河流垃圾飄到海上甚至飄洋過海到其他地區。

而除了政府的立法以及環保能源的建設推動,民間或地方也積極建構綠建築。所謂綠建築就是ㄧ棟建築它在不管建築,選址,營運等上等皆達成環境友善以及資源有效應用,是人類活動與環境最完美的ㄧ個平衡點。而台灣現在也有許多地標性的綠建築,他們不僅是「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最佳典範,更是讓台灣聞名國際的驕傲。而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北投圖書館。北投圖書館先後被被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又被國外網站「WHEN ON EARTH」列為全世界最酷10大綠建築,可說是台灣最成功的綠建築。而他斬獲如此多獎項的原因就是它不僅完美符合了綠建築的標準,還與其環境-北投公園-達到了相輔相成的功能。舉例來說,圖書館使用大量的窗戶讓空氣流通以減少空調的使用,但因為有涼爽樹陰以及溫暖的自然光,民眾在四季都不會感到不舒服。這些綠建築也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有非常的幫助,他們不僅以身作則告訴民眾綠建築不會很原始,可以非常創新以及新盈,也讓世界看到綠建築所能帶給我們的不ㄧ樣的未來,ㄧ個環境友善的未來。

北投圖書館

台灣:與世界接軌(Taiwan and the World)

除了讓台灣內部變得更加「乾淨」,我們也積極的與大型國際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讓綠色經濟不再只是一個純環保「浪費錢」的犧牲,而是一個充滿各種商機與機會的產業鏈。像是台灣曾經辦理「台灣國際循環經濟展」與各國企業和政府官員從政策的角度探討永續經濟發展並建立與台灣的永續產業供應鏈,期待打出充滿商機的花火。

個人貢獻

有需求就必須有供給,這是現代的生活型態。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降低想要碳足跡高的產品之需求(牛肉,羊肉,起司),我們就能帶動整個產業鏈降低碳排放量(低碳食物:水果、蔬菜、穀物、堅果)。這是憑ㄧ己之力就能做到且持續進行中的龐大貢獻。